索 引 号 FJ00111-3000-2025-00011 文号 闽司〔2025〕11号
发布机构 福建省司法厅 生成日期 2025-01-17
标题 福建省司法厅关于学习推广148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典型经验做法的通知
内容概述 关于学习推广148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典型经验做法的通知
有效性 有效
索 引 号 FJ00111-3000-2025-00011
文号 闽司〔2025〕11号
发布机构 福建省司法厅
生成日期 2025-01-17
标题 福建省司法厅关于学习推广148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典型经验做法的通知
内容概述 关于学习推广148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典型经验做法的通知
有效性 有效

福建省司法厅关于学习推广148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典型经验做法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01-17 16:11
| | | |

  各设区市司法局、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政法和社会工作部

  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2022年厅党委在全系统部署开展为期三年的“不忘初心 牢记嘱托 打造新时代福建148品牌”行动各级各单位积极行动,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守正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体现行业特点和彰显地域特色的司法为民服务之路,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

  2024年,各级各单位按照“总结提升年”工作要求,持续加强选树培育,总结提炼出“法护青山-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等15新一批148工作“典型经验做法”。

  希望入选148工作“典型经验做法”的单位持续做好总结提升,不断丰富内涵建设,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其他地区、单位要积极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因地制宜培育本地区本单位的148公共法律服务项目,推动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各级各单位要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部署精神,干字当头,奋发进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知晓率、首选率和满意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开心锁”“连心桥”“守护神”。

 

  附件:典型经验做法名单

        1.长汀县司法局:“法护青山”-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2.福州市公证协会:“榕e证”-数字赋能跑出减证

          便民“加速度”

        3.莆田市荔城区司法局:“法暖军心”-探索法律

          拥军拥属新模式

        4.闽侯县司法局:“法满园”-开启一站式服务快新模式

        5.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政法和社会工作部“同心 

          圆”-探索涉台公共法律服务新模式

        6.福州市鼓楼区司法局:“法务速递”-开启惠企便民直通车

        7.武夷山市司法局:“武夷蓝”-新时代全域生态公共法律服务

        8.厦门市律师协会:“凤凰花”-律师公益法律服务

        9.泉州市鲤城区司法局:“桐新同治”-构筑新业态

          法律服务新空间

       10.云霄县司法局:“移动调解”-打造基层社会治

          理快调样本

       11.厦门市同安区司法局:“议理堂”-“七法三效”

          矛盾解纷新机制

       12.建宁县司法局:“芯连心”-优化公共法律服务

          供给侧体系

       13.龙岩市新罗区司法局:“法治岩声”-探索全民普

          法新模式

       14.三明市沙县区司法局:“三治融味”-法治护航

          小吃富民特色产业

       15.仙游县司法局:“柚相邻”-“四和三调二联”

          基层治理新机制 

 

    福建省司法厅

    2025117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法护青山”-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长汀县司法局

  一、主要内涵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曾5次亲赴长汀县实地调研,9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寄予长汀县“进则全胜、不进则退”殷切嘱托。长汀县司法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筑牢生态法治防线,构建“法治护航长汀绿色发展”新格局。

  二、核心价值

  以法为盾守护绿水青山。全面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以法治“护绿”实现“增绿、富绿、活绿”,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长汀人民腰包鼓起的金山银山,使经济社会在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

  三、工作愿景

  通过“法护青山”的品牌创建,持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实、落细、落地。用扎实的行动、务实的举措,筑牢法治保护之基、彰显法治保护之力、厚积法治保护之势,推动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汀经验”行稳致远,以“司法蓝”守护“生态绿”,实现长汀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经验做法

  长汀县司法局聚焦“148”品牌创建,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挥职能以“创建一个联盟、实施五大行动、打造三大特色”的153工作法作为法护青山的切入点、着力点,为加快建设美丽长汀、法治长汀添光加彩。

  (一)一个联盟共画生态保护同心圆。县依法治县办、县司法局牵头,联合重要职能部门签订《法治护航绿水青山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合作内容,建立合作机制,携手推进生态治理、共同推动生态改善取得新成效。

  (二)五大行动筑牢生态保护法治链。聚焦“生态+”,开展五大行动,打造全方位、全领域、全周期的“法治护航长汀绿色发展”新格局。“生态+决策护航”行动开展涉生态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清理工作,健全完善涉生态事项依法决策体系,从源头上防止违法决策和违法文件的出台。2023年以来,长汀县司法局办理涉生态合同联审65件,提出法律意见35条。“生态+阳光执法”行动深化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行政执法资格管理,加大涉生态领域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抽查整改力度,确保生态领域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2023年以来抽检了130个案卷,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全县通报并限期整改。“生态+普法宣传”行动将生态法治宣传纳入全县“八五”普法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内容,建立绿汀“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普法活动,营造浓厚氛围。截至目前,长汀县已发展绿汀“蒲公英”普法志愿者496名,开展服务活动67场次“生态+刑事执行”行动建立“社区矫正+生态修复”模式,鼓励、引导、监督社矫对象履行修复生态责任,维护生态安全,提升社区矫正质效。截至目前,组织社矫对象开展生态修复活动2600余人次。“生态+和谐调解”行动建立涉生态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生态保护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5个,聘任42名调解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让损失损害减少到最小。2023年以来,已调解涉生态纠纷279件,涉及金额775万元,调解成功率100%。

  (三)三大特色助推生态保护焕新颜。按照“统一谋划、特色定位”的思路把履行司法行政职能与融入生态建设相结合,创设生态教育实践基地、生态枫桥调解工作室、生态法律诊所等三大特色平台,助推长汀绿色发展。打造特色生态教育实践基地依托汀江国家湿地公园,高标准建设“三点一基地”,即“补植复绿实践点”“增殖放流示范点”“科普宣传点”和“长汀县司法局法治护航绿水青山实践教育基地”,向全社会传递“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生态保护理念。打造特色生态枫桥调解工作室河田、三洲司法所为联系点、示范点,建立“生态枫桥调解工作室”,组建“生态枫桥联合调解队”,加强联动,高效化解涉生态领域矛盾纠纷。打造特色生态法律诊所开设“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诊所”,采取定期现场值班和全天候“接诊”模式,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邀请法学、环保领域的专家,采取“坐堂问诊”“上门巡诊”“综合会诊”等方式,为涉生态工程、项目及企业等开展法治体检。

  五、工作成效

  (一)党委政府高度认可。长汀县水土流失率从31.5%下降至6.57%,低于全省7.37%的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达79.55%。实现从“火焰山”到“绿满山”、从“水土流失重灾区”到“水土保持先行区”、从“贫困县”到“十佳县”的飞跃。县委县政府充分肯定了司法行政部门法护青山的成果,得到省市司法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人民群众纷纷点赞。法治游、生态游、名城游方兴未艾、旅游收入稳步增长,富民产业拔节成长。司法行政人、蒲公英“绿汀”宣传队谱写了一曲曲普法宣传、矛盾化解、生态复绿的法护青山的赞歌。人民群众亲切地称我们为司法啄木鸟、司法蒲公英、增绿护绿的守护天使。

  (三)社会與论长期关注。法护青山工作案例入选中央依法治国办案例汇编。成功推动创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推动出台《龙岩市长汀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成为全省十大法治事件之一。《法治日报》、《中国新闻网》、《改革网》等媒体纷纷报道长汀县法护青山经验做法,有力地助推法护青山良性循环。

 

  附件2

 

  “榕e证”-数字赋能跑出公证

  减证便民“加速度”

  福州市公证协会

  一、主要内涵

  福州市公证协会积极探索互联网与公证业务深度融合,将公证改革创新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紧密结合,全力打造“榕e证”公证法律服务品牌。“榕e证”的“榕”代表福州,“e”代表数字化,“证”代表公证;“榕e证”与“容易证”谐音,凸显福州市公证法律服务的优质便捷高效实现公证服务掌上办指尖办随时办,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核心价值

  以“智慧、便捷、精准、高效、安全”为导向,依托“榕e证”提供的“多元化受理+数字化办理+一体化服务”,实现公证服务减证便民再提速。

  三、工作愿景

  “司法为民”为目标,利用科技赋能打通数据壁垒、推动互通互认,实现数字化转型,为推进公证法律服务多元化、专业化提供有力支撑,努力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全业务、全时空”公证服务需求。

  四、经验做法

  坚持把公证改革创新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在“公证信息化”和“信息公证化”上同时发力,推动公证业务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深度融合,全省首创三大平台,构建“榕e证”公证法律服务品牌。福州市公证协会公证平台支撑打破公证机构间信息孤岛;以福州公证微服务平台为通道,为群众“足不出户”公证“搭上线”;以福州市公证协会数据共享系统为桥梁,畅通公证机构与政务部门数据共享通道,通过数据互通融合,实现公证服务精准化、便捷化、协同化。

  (一)构建数字公证“云中枢”,实现公证业务智慧办

  福州市公证协会公证平台系全省首个公证信息化平台。依托该平台,福州市(含平潭综合实验区)16家公证机构实现信息化办证全覆盖进行公证受理、收费、审查、审批、打印、发证、归档操作,通过APP进行移动办公全市公证数据汇聚至协会平台,近5年来各公证机构间共计108.71万件公证书、办证信息实现互查共享。该平台建成彻底改变过去各公证机构单打独斗状况,同时破解资源有限的小规模公证处困境,促进福州市公证行业均衡发展、缩小各县(市)区服务差距。

  (二)推动数字赋能“微平台”,实现公证业务掌上办

  在内部资源整合共享的基础上,福州市公证协会建成全省首个以公证协会为主体、统筹全市公证机构服务平台。该平台链接全市16家公证机构的微信小程序,群众在线咨询、预约、申办、查询公证事项以“云公证”技术为核心,福州市公证机构开拓推出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服务,为身处海外群众提供买卖房产、贷款、解押、拆迁、移户等事务的公证服务。福州市实现简单公证“全程网办”从“最多跑一趟”跨越到“一趟不用跑”。

  (三)接入政务数据“共享桥”,实现公证业务高效办

  为破解群众诟病的办证所需材料种类多、获取难、多头跑等痛点问题,在市局牵头和支持下,福州市公证协会成为全省首个以行业协会为主体接入福州市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的机构,推动建成福州市公证协会数据共享系统,将公证数据编入福州政务数据“一张网”。50项公证事项均生成电子证照支持共享,转换率达100%;完成56个政务数据接口对接应用,36项信息类数据,34项电子证照可在线查询、感知调用无需收取纸质证照。在此基础上,福州公证与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推出了“继承公证与不动产登记全流程线上智能联办”,于2023年7月成功办理全省首单业务,群众在公证机构办理继承权公证的同时,即可申领不动产权证书,实现两部门之间全程“零跑动、零上传、零负担”。

  (四)联通无证明城市“服务网”,实现公证业务协同办

  福州市公证协会立足企业和群众实际需求,于2024年8月完成福州市公证协会公证平台与福州市无证明管理系统对接,推动公证服务由“减证便民”向“无证利民”升级转变。

  “无证明”是通过数据共享、告知承诺、部门核验等方式实现部分证明免提交。除通过协会数据共享系统调用电子证照外,公证机构可通过协会公证平台发起部门协查,由协查部门出具证明材料代替群众开具证明材料。当事人在公证机构办证过程中提供的未被收录过的电子材料也将被归集至市可信电子文件库,其后期办理其他事务时可在线调用,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复用”。

  (五)筑牢数据安全“稳防线”,实现公证业务安心办

  福州市公证协会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技术建设为抓手,举办专题培训、印发操作指引、管控查询权限,设立专门小组,推动协会信息安全建设和办证平台优化升级。在建的信息安全建设工程项目更将从物理环境、通信网络、计算环境等方面加强安全建设,以通过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第三级测评为目标,为“榕e证”构筑全方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五、工作成效

  一是跑腿次数更少。“榕e证”提供线上、线下同步受理,“24小时不打烊”的公证服务建成以来,全市办理“最多跑一次”50.43万件,86%公证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办理海外远程视频公证2.76万件,服务群体遍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是办证用时更短。依托“榕e证”和证明材料清单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告知承诺制度,全市所有公证事项办证时限由法定时限15个工作日压缩至4个工作日,提速73.33%。

  三是材料手续更简。50项公证事项所需证明材料中49%的材料可通过电子证照平台获取,21%的材料可通过无证明管理系统获取,合计70%的证明材料可“免提交”,累计查询数据信息7.60万次,查询和下载电子证照26.33万次,发起部门协查79次。

  四是社会效益提升。“榕e证”收获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多次得到学习强国、福建新闻频道、福州日报、福建司法等媒体报道,多家公证机构荣获“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公证处”等称号。

 

  附件3

 

  “法暖军心”-探索法律拥军拥属新模式

  莆田市荔城区司法局

  一、 主要内涵

  深入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嘱托 打造新时代福建‘148’品牌”三年行动,以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职能作用,积极探索法律拥军新模式,推进法律拥军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平台化、常态化发展。

  二、核心价值

  机制健全专业优质精准高效军地融合

  三、工作愿景

  积极探索法律拥军新模式,打造拥军“148”品牌,用心、用情、用力为军人军属及退役军人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努力做到“兵有所呼、我有所应”。

  四、经验做法

  (一)聚焦制度化,打造法律拥军“金钥匙”一是构建拥军工作机制。莆田市是全国双拥模范城,荔城区司法局率先探索公共法律服务在双拥工作中的具体实践,与区双拥办、区退役局联合印发《荔城区拥军148法律服务保障军地联动协作机制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法律援助拥军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拥军工作融入法治建设各项工作中,推动法律拥军制度化。二是组建拥军工作网络。健全区、镇街、村居三级法律服务体系,在辖区7个驻荔部队设立法律拥军服务站、法律援助工作站,在6个镇(街)成立拥军公共法律服务站,为涉军群体提供全方位、多维度、零距离、“一站式”的法律服务。三是构建拥军保障体系。将法律拥军工作纳入“一村一顾问”工作考核内容。发挥荔城主城区法律资源充足的优势,组织辖区优秀律师事务所与辖区内7个驻荔部队开展共建,定期召开共建会议。

  (二)聚焦规范化,架起法律拥军“连心桥”一是组建四支服务队伍。组建一支由蒲公英志愿者、老兵调解员、律师、公证员组成的法律拥军队伍,深入驻荔部队,面对面为官兵提供法律服务。二是优化公共法律服务。通过“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模式,线上线下提供法律服务,满足多层次、多领域官兵的法律需求。如来自广西百色的军人李某,因老家邻里纠纷,向共建单位名仕律所求助,该所律师主动对接,多次进行视频远程线上调解,成功化解矛盾。三是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我局认真分析部队官兵在法律服务方面的小微堵点和高频需求,制定《荔城区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拥军八条措施》,为辖区内军人军属及退役军人提供优先办理、容缺办理、加急办理、免费办理等优质服务。

  (三)聚焦平台化,开通法律拥军“快车道”一是开通“兵事先办”通道。在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开辟军人军属及退役军人绿色通道,优先受理、快速审批、快速指派,为伤、残、病等特殊困难的军人军属,提供邮寄申请、上门服务等便捷的服务方式。如,今年6月,文献公证处为一位现役军人开启绿色通道,提供“容缺帮办”服务,当天为其出具购房所需的公证书。二是搭建“兵事兵解”平台。我区共有复退军人1.5万人,充分发挥退役军人服务基层治理的重要作用,探索“老兵调解”工作模式,全区130个村居共聘任150余名“老兵”调解员。西天尾司法所聘用5名“老兵”成立“先锋调解室”,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件,成功率达98%以上,林玫瑰厅长到该所调研基层司法行政创新工作时,对此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老兵调解员曾先锋还荣获“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三是做优“兵事法护”保障。我区有3个律所专门设立军人军属法律服务接待室,专门接待军人军属及退役军人,涉及市外省内案件委托福建名仕(莆田)律所协调办理,省外案件则委托北京盈科(莆田)律师所协调办理。

  (四)聚焦常态化,配送法律拥军“暖心包”一是送法进军营。利用民法典宣传月、八一建军节、宪法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优秀律师深入驻荔部队,采取举办法治讲座、开展法律咨询、赠送法律书籍等多种形式,引导部队官兵遵法守法学法用法。二是慰问送温暖。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开展“拥军优属法律同行”活动,组织各律所党支部采购物资深入驻荔部队、军休所、在艰苦地区服役的军人家庭进行慰问。三是护航军创企业。在全市首创“法润老兵”工作品牌,推动律所主动对接军创企业,为军创企业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优质的法律服务,增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如北京盈科(莆田)律所为前往韩国投资的一家军创企业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风险评估服务,在该律所与北京盈科律师所驻韩国分所共同帮助下,将该企业的注册资金由原来的100万元降至60万元,有效避免投资风险。

  五、工作成效

  三年来共深入部队举办法治讲座35场次,受教育人数3000人左右,解答法律咨询1100多人次,线上调解纠纷36件,提供法律意见57件,赠送法律书籍2000余册,为现役军人代理诉讼6件,为退役军人代理诉讼15件,累计为军人军属及退役军人减免各类法律服务费用约10万元。荔城区的法律拥军做法分别得到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省司法厅、省双拥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工作做法被《八闽快讯》刊登,林玫瑰厅长还作出批示肯定。2023年12月,荔城区司法局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集体。

 

 

  附件4

 

  “法满园”-创新一站式服务快新模式

  闽侯县司法局

  一、主要内涵

  “法”代表公共法律服务,“满园”既有公共法律服务普惠均等、覆盖面广之意,也有圆满、和谐的内涵,寓意为园区提供“普法”“调解”“法援”“公证”等全方位法律服务。

  二、核心价值

  以“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目标,“高效便民、普惠均等”为导向,实现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既为企业职工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人权保障价值,又能积极回应企业司法需求,促进合规经营,实现企业经济价值,并发挥法治引擎作用,推动闽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

  三、工作愿景

  (一)把法律服务“送”到园区每个角落。建立全面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供“贴身”的法律服务,成为园区280多家企业、24万常住人口的“法律管家”。

  (二)主动靠前排查风险隐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中,打造“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枫桥园区。

  (三)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形成法律服务工作长效机制,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细水长流、源源不断的坚实法治保障。

  四、经验做法

  (一)园内“一窗口”,开启一站式服务快通道,做实一站式闭环服务,让所有的企业法务问题在园区内都能得到满意解决。一是园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一楼设立法律服务窗口,安排值班律师在窗口前台提供法律咨询,简单问题当场解决;无法当下解决的,登记填写法律服务清单,分类流转到后台,引导当事人到园区148公共法律服务站,由专业团队跟进处理,实现法律需求“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解决、闭环式服务”。二是优化服务流程机制。探索1+N协调联动解纷,创建园区劳动仲裁庭,推动案件宜调则调,宜裁则裁,在园区内实现调解、裁定与诉讼之间有效衔接。三是进驻至诚·瑞驰人才服务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设立法律服务“加油站”,法律服务人员和企业精准对接,零距离咨询。利用互联网的传播力量,开设网上咨询服务,园区企业可通过网上小程序视频咨询法律服务“加油站”的值班律师,提升法律服务效率。

  (二)外联“众力量”,扩大公共法律服务圈一是依托福州大学城的资源优势,对接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签订合作协议,充实“法律明白人”“蒲公英”等普法志愿者队伍。众高校轮值服务,为园区企业开展“点单式”普法讲座和法律咨询。二是依托青口、尚干、祥谦三个基层司法所及各村居联络点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打造一支坚不可摧的律师队伍。联合闽侯县各律所、大学城律师库和公职律师团队建立一支由首席法律咨询员和村居法律顾问组成律师团,以“包片”原则,进行定期走访帮扶,为企业提供“网格化法律服务”。让“法律明白人”的工作触角延伸至各个企业,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动。三是协同省汽车行业协会,建立公共法律服务联络点,常态化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帮助企业从源头避免和化解法律风险隐患。多方联动,携手人民法院、人社局、工会、税务等部门,建立健全涉企案件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联动机制,根据企业需求,落实法律服务供给。

  (三)拉升“心服务”,优化法律服务供给力一是出台《园区公共法律服务项目清单》,围绕园区企业法律服务需求,研判分析法律服务需求,统筹调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制定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工作方案、服务计划,加快建设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二是打造“园区法治大讲坛”宣讲活动,定期邀请专业律师或专家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法律服务、法治体检、专题讲解法律知识。编印“中小企业法治合规指引手册”“法律惠企服务指南”等,助力企业经营发展。三是开发“法治护侨益 惠侨助发展”法律产品,设立专项快通道,帮助侨商、侨企解决在投资、创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法律问题。加强与人社、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引入台胞调解员、开通台胞台企公证认证绿色通道、开通远程办证服务,为侨资企业、台资企业和侨界群众提供更精准更便捷的法律服务。

  (四)下沉“法资源”,延伸法治服务触手及一是开展指尖法律服务。一方面,建立法律顾问微信工作群,让企业代表和律师团队即时沟通。另一方面,通过“法治闽侯”微信公众号提供法律预申请服务。二是优化法律援助受理审查程序。简化了法律援助申请流程、专人负责园区职工法律援助申请、保持案件跟踪,确保法律援助的质量和效果。为欠薪案件当事人提供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指派的“三优先”服务。三是推出“一免一简四当日”制度。对农民工讨薪案件,免除经济困难审查,简化程序,窗口当日受理、领导当日审批、业务当日指派、律师当日介入。

  五、工作成效

  近年来,累计受理企业职工讨薪案件65件,挽回经济损失约130.7万元;受理化解各类涉企纠纷53件,涉及金额2170.6万元,调解成功率达100 %;为161起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共执行到位薪资300余万元。开展“法治宣传进园区进企业”100多次,走访企业共计89家,开具“法治体检”报告、法律意见书73份。先后被中国新闻网、福建司法、福建长安网、福州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附件5

 

  “同心圆”-构建涉台公共法律服务圈

  平潭综合试验区党工委政法和社会工作部

  

  一、主要内涵

      “同心圆”涉台公共法律服务品牌蕴含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认同。旨在把涉台仲裁、调解、咨询、法援、公证等公共法律服务凝聚成两岸沟通交流的“同心圆”,共绘两岸融合发展新图景。

  二、核心价值

      通过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延伸法律服务半径,优化法律服务模式,为台胞台企提供多元法治需求解决路径,以坚实法治保障护航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三、工作愿景

  “同心圆”品牌将持续立足于实验区先行先试的战略定位,通过不断提升法律服务品质与效率,增强在岚台胞台企获得感与满意度,打造台胞台企信赖的法律服务优选地。

  四、经验做法

  (一)找准落点延伸半径,打造涉台法律服务立体化阵地。落地一站式综合平台。依托实验区台胞台企服务大厅(专门负责办理涉台行政审批及公共法律服务事项),设立涉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通1个涉台公共法律服务窗口,综合受理涉台仲裁、调解、咨询、法援、公证等事项,实现台胞台企进一扇门、办一件事。依托实验区上线的全国首个台胞台企线上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逐步推动涉台公共法律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目前,涉台法律维权类事项已纳入政务服务平台管理。开发零距离服务网点。强化前置服务,依托片区司法所原有公共法律服务站,设立涉台公共法律服务站,就近受理、代办辖区台胞台企的涉台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精准对接辖区台胞台企法治需求,确保台胞台企享受“零距离”法律服务。打造专业化服务阵地。依托平潭台商协会设立仲裁法律服务站和涉台调解委员会,依托台湾创业园、对台小额贸易市场等设立3个涉台调委会,优先受理、优先调解涉台胞、台属、台企民事纠纷。在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建立法律交流培训基地,邀请台湾律师、仲裁员开展涉台普法、海峡仲裁法律论坛等法律交流活动,组织开展台湾地区法科学生实习实训,进一步深化品牌内涵。

  (二)从“心”出发倾情服务,提升涉台法律服务便利化水平。推动海峡两岸仲裁中心发展。全力支持海峡两岸仲裁中心(全国唯一化解两岸经贸争议的国家级仲裁机构)发展,以实验区管委会名义联合中国贸仲委出台《关于支持将海峡两岸仲裁中心打造成为两岸处理经贸争议重要平台的若干措施》,支持仲裁中心举办交流活动,拓展业务范围,进一步推动仲裁法律服务“引进来”“走出去”。发挥台湾地区有关规定查明协同机制作用,为台胞台企提供专业权威的查明服务与灵活高效的商事解纷服务。创新涉台公证服务模式。推动设立台湾公证书验核比对窗口。深化涉台公证法律服务,在实验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台湾公证书远程验核比对窗口,实现台湾公证书验核比对在岚直办,有效解决台湾公证书验核难、周期长、路程远等问题。创新推出就医台胞公证“代办服务”,全力保障台胞就医回台申领医疗补助,设立就医台胞公证“代办窗口”,实现台胞“零跑腿”。加强与婚姻登记部门的衔接配合,台胞婚姻公证直接采认婚姻登记核实结果。强化“法惠台企”服务举措。开通涉台法律援助快速通道,将台胞台企申请需要的法律援助经济困难证明转变为主动承诺,有效缓解台胞台企法律援助“申请难”问题。联合实验区台湾工作部常态化开展“企话岚图”等涉台法律服务活动,为台企提供一对一“法治体检”,为40余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审查合同33份,提出建设性法律意见83条,成功解决合同纠纷、劳务纠纷等案件6起。

  (三)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培育涉台法律服务多元化队伍。聚合多元普法力量。创新打造“海峡两岸蒲公英”志愿者对台普法模式,吸纳“三官一律”、台胞法律工作者等30余名,组建一支要素丰富、能力专业的海峡两岸“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同时吸纳台湾营造师、台湾社工进入志愿者服务队,全省率先聘任台胞担任宪法宣传大使,进一步充实涉台普法力量。开展主题普法活动30余场,普法模式入选福建省“蒲公英”普法创新案例。聚合专业服务阵容。邀请资深律师加入涉台服务团队,为台胞提供专业、便捷的法律咨询和“法治体检”。做好“以台胞服务台胞”文章,聘请10余名涉金融财经、婚姻家庭、民商法学等领域的台胞调解员,依托台胞调解员“身份+乡情”优势,提升台胞对调解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五、工作成效

  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实验区涉台公共法律服务以良好的服务成果与创新模式赢得了广泛关注,法治日报、福建司法、海博TV、新福建、平潭广播电视台等多家权威媒体进行深度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全省首创就医台胞公证“代办服务”创新机制普法模式入选福建省“蒲公英”普法创新案例。“同心圆”经验做法入选省发改委2024年第三批学习推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服务内容全面深化。持续深化服务内涵,不断拓展服务外延,依托海峡两岸仲裁中心专业优势,推动解决两岸经贸争议,受理涉台仲裁案件11件,涉及标的金额近1亿元,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通过资源整合与流程优化,“同心圆”品牌累计为台胞台企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事项超过100件,其中,受理公证验核比对业务7件,受理4名台胞医疗公证服务,受理涉台婚姻公证业务9件,化解42起涉台纠纷

 

  附件6

 

  “法务速递”-开启惠企便民直通车

  福州市鼓楼区司法局

  一、主要内涵

  近年来,鼓楼区司法局开启“法务速递”模式,提供“家门口”法律服务,构筑“500米法律服务生态圈”。“500米法律服务生态圈”体现多网点、近距离和更便民,让居民、企业切实感受到法律服务就在身边。“速递”突出法律服务高效率、强联动和畅通可持续,确保群众便捷获取法律服务资源。

  二、核心价值

  以“优质便捷、智慧创新、精准高效”为目标,提档升级线上线下平台,实行服务企业“两库一制度”和“四单制”全流程闭环服务模式,优化公共法律服务的供需对接,提高服务供给效率,让信息、服务多跑路,让群众、企业少跑腿。

  三、工作愿景

  立足鼓楼区作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资源优势,拓展线上线下法律服务平台功能,强化服务供给各环节衔接,推动全区公共法律服务向更高效、更优质、更集约的方向迈进,努力打造新时代公共法律服务的鼓楼样板。

  四、经验做法

  (一)“点线面”构筑线下矩阵,500米服务圈覆盖广。联合辖区各街镇、社区与区直有关部门建立“区-街镇-社区”三级法治“驿站”,构建覆盖全域的500米法律服务生态圈。点上辐射,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海丝中央法务区福州片区、区社会治理中心三个实体平台为抓手,统筹协调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对全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联络点进行管理和业务指导;海丝中央法务区福州片区建成全国首个实体政务法务融合大厅,汇聚35个服务窗口、615家法务机构,搭载涉台、涉侨、涉知识产权等六大特色服务平台;区社会治理中心设置调解、行政复议专区,集结全区行业性调委会和行政复议资源,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和行政复议“一窗式受理、一揽子解决、一条龙服务”。线上延伸,10街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社会治理中心分中心作为法务资源和信息的枢纽站,负责接受委派、业务分流、服务指引等。面上拓展,69个社区法务特派员工作站作为社区公共法律服务联络点,以“集中+上门”“定期+邀请”模式送法到企业和群众家门口。

  (二)零距离对接线上需求,智能化服务效率高。推出指尖上法律服务矩阵,建设线上“法务超市”平台和“法律服务”模块,配备智能化法律咨询机。“法务超市”服务“不打烊”,依托“鼓楼社区幸福通”公众号搭建“法务超市”平台,设置自选律师和订单式平台推选律师选项,千余名律师入驻,全天候受理公益法律咨询和诉讼代理委托服务。“法律服务”模块功能全,借助“鼓楼智脑”APP开发集成式“法律服务”功能模块,展示100个法务特派员普法短视频和125个普法典型案例,开通远程视频调解功能,实现在线普法和调解。智能化法律咨询机体验优,在街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群众可输入法律问题免费获取法律咨询意见书、浏览相关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或转接在线人工咨询。

  (三)多渠道推动机制运行,专业化服务保障强。下沉法务服务队伍力量,首创“两会一员”机制,组建专家委员会、市民委员会、法务特派员三支队伍。500名法务特派员(包含律师、法官、检察官、警官、法律志愿者)每周定期入驻社区,参与日常普法、法律咨询、矛盾调处、居民恳谈会、征地拆迁等法律服务事项。建立法律服务企业“两库一制度”,实施“法务团队护航企业发展制度”,将法务特派员和辖区企业分别登记进入法务服务团队库和企业库,组织法务服务团队库成员不定期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提升涉企法律服务供需对接。推行“四单制”闭环服务模式,即“下单、派单、接单、评单”全流程可评价、可监测的订单式对接。线下法律服务联络点和线上服务平台均可让群众登记需求“下单”,根据群众“下单”渠道,线下服务联络点和线上平台分别将法律服务“订单”向驻站法务特派员、平台入驻律师“派单”。法务工作者“接单”后,处理“订单”陈述的法律问题,并为行动不便的长者、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服务完成后,由服务对象根据服务质量进行“评单”。

  五、工作成效

  (一)500米服务圈提升服务资源聚集度。目前全区各级法律服务线下阵地92个,区、街镇两级公共法律服务阵地实现了智能化提升改造。海丝中央法务区福州片区服务中心为群众和企业提供综合法务服务和涉台、涉侨、涉外、涉知识产权等特色法律服务200余项,办各类法律知识讲座活动200余期,受众近30万人。

  (二)线上平台跑出智慧法务加速度。“法务超市”平台上线后,受理的公益法律咨询平均答复时间在4小时内。远程视频调解满足异地当事人的调解需求,法务特派员普法短视频播放量达23.6万。智能化法律服务咨询机压缩业务办理的等待时间,实现“面对面”和“键对键”的互融共进。

  (三)多方合力发挥惠企便民强力度。法务特派员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各类服务2.5万余人次,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宣传1300余场。“两库一制度”服务辖区内重点企业近300家,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290余场。2023年,区司法局获评“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附件7

 

  “武夷蓝”-新时代全域生态公共法律服务

  武夷山市司法局

  一、主要内涵

  武夷蓝中的“武夷”二字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市简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代名词。“蓝”既是“司法蓝”,也是“生态蓝”,它既是司法行政机关的标准,也是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福建会客厅、拥有天蓝地绿水清高颜值生态的武夷山吸引八方来客金字招牌”,以“司法蓝”守护“生态蓝”已逐步成为武夷山法治护航高品质生态新常态。

  二、核心价值

  忠诚履行“一个统抓、五大职能”职责使命,统筹全域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司法所等各类法治资源要素一体化集约利用全面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高质量全域供给

  三、工作愿景

  持续发挥武夷蓝品牌辐射带动作用,奋力打造“以点构线线成面”的全域公共法律服务协同运行新模式创新统筹全域1个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137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室等县乡村重点法治资源要素全面构建集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司法所等一体化的均等普惠公共法律服务最优体系。

  四、经验做法

  (一)优化品牌体系支撑,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法治建设强化区域要素保障将“148”品牌创建所涉生态领域项目纳入“八五”普法规划重要内容,全面落实“资金共注”“落地释放”等创新机制武夷蓝、“门票普法”等生态法治项目落地见效,每年统筹投入资金80余万元以“合灶并煮”、“分锅吃饭”方式全方位加强九曲溪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实施部门统筹联动。着力构建生态保护法治共同体,探索建立纠纷预防联动联调长效机制,在全省率先创设生态环保综合指挥中心,在国家公园范围内推动建设一批如国网电力“谁执法谁普法”体验厅、“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法治教育基地”等特色生态保护法治教育阵地。 推动队伍发展共建建立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司法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一站式”生态警务中心,布建132名“生态警长”,选聘10余名专家担任生态专家咨询委员、生态司法调解员、生态专家陪审员,构建智慧指挥、专业打击、群防群治、部门联动一体化的闭环管理机制。  

  (二)释放品牌创新活力,加快培育全域生态法治供给。丰富宣教实践创新。创新实施“我和百姓聊聊法”活动,设计打造“绿色门票”,开发“武夷法治·云课堂”、《朱子爷爷普法小课堂》生态普法动漫等普惠性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组织以全市“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单位”为主体的生态法治宣传教育队伍进村入户。激活服务靶向供给。创新推出法治服务“三茶统筹”18项优化措施,加强与“诉和”调解工作室、“警和”调解室等法治“载体”协同联动,与茶业同业公会等部门和社会团体联袂打造茶产业公共法律服务站、蒲公英普法志愿者之家、茶产业法治学校、茶和调解室。深耕品牌融合互动。将吴屯乡红园村有800余年传承“摆茶俗”习俗纳入生态调解品牌打造项目,成立“祝大姐摆茶调解工作室”。将少数民族族规家训文化融入生态纠纷调解体系,在星村镇黎前畲族村成立“畲大姐调解工作室”。援引朱子理学理念“嵌入”行业性生态调解,在朱熹求学授业的五夫镇兴贤古街成立“乡村民情茶话室”。

  (三)丰富品牌服务内涵,加快推动全域生态法治创新着品牌之力,厚积乡村全面振兴万乘之势。探索推行“美德银行”“百姓评议团”“三联三创”“法律助理”“红色驿站”“摆茶说理”“景区枫桥”等生态法治机制,部署开展“法治集市进农村”“法律体检进企业”“面对百姓讲法律”“律师开课讲民约”“党建共建”等多元化法治活动,不断拓宽法律服务的广度、深度。强品牌之力,赋能“三茶”统筹融合发展联动打造茶旅法律服务生态“环带”在纠纷多发易发的景区宋街、景区南路口、天游峰、南源岭民宿群等特色街区、点位设置法治共享空间和平安驿站。组建生态法治“融团队”,常态开展“武夷茶韵 法治护航”、“与律师面对面”“茶领域调解论坛”“茶歇聊法”等法律专项行动服务。行品牌之力,涵养中华脉跨越相传之美厚植培育法治文化品牌,创新推出“司法·人”法治文化品牌,“民本扬善”“循理”“崇法”字调解工作法在全域落地见效。融合朱子文化中的理学思想、四本思想,创新打造“和家诫讼”调解品牌,着力激发当事人“平和、理性”的处事心态。

  五、工作成效

  2021年以来,武夷山市先后获评首批国家公园、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十佳魅力城市、2022年度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2022年度健康中国康养旅游百强县等,武夷山市司法局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

 

 

  附件8

 

  “凤凰花”-律师公益法律服务

  厦门市律师协会

  一、主要内涵

  凤凰花是厦门市树,寓意“热情、忠诚、美好”,象征着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特区精神近年来,厦门广大律师秉持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勇担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不断拓宽公益法律服务领域持续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用心用情用力为广大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树立人民律师为人民的良好形象。通过开展“凤凰花”律师公益法律服务,让全市律师行业公益法律服务聚合在“凤凰花”旗帜下,提升辨识度、扩大影响力,更好发挥律师专业优势,以热忱、专业的服务守护法治,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核心价值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重要指示精神,响应落实司法部党组“五点希望”要求,全面加强律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律师行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律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带动全市广大律师厚植为民情怀,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法治宣讲、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解、公益服务等工作在乡村振兴、生态治理、风险化解等领域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工作愿景

  打造有公心、有爱心、有恒心的律师公益法律服务队伍,通过分层级、分模块开展志愿服务,聚焦特色项目持续深入推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法律服务需求,打造具有厦门律师特色的公益法律服务品牌,全面提升律师队伍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加快推动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经验做法

  (一)惠民举措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是法律服务驿站传递“厦门温度”。依托中山路公益法律服务驿站,组织律师500余人次于周末及节假日为市民游客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开展“文明旅游、理性维权”“我为群众办实事,公益普法零距离”“农民工权益保护”主题活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成为百年老街一道靓丽的风景。二是12348热线平台“全时服务”。组织400专业律师参与12348热线值班,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法律咨询服务在线解答群众法律咨询2024年咨询量16.1件,占全省近半数。三是特殊群体法律服务“暖心守护”。充分发挥工、青、妇、残、侨律师志愿服务团作用,维护特殊和困难群体合法权益,其中银辉志愿服务团由已退休老律师组成,为老年人送去法治温暖。组织律师积极参加“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宣讲劳动法律法规政策、调处化解劳动争议。四是助力乡村振兴“法治同行”。以市律师行业党委与同安区莲花镇党委签约共建为牵引,30家律师所党组织与莲花镇20个村(居)党组织结对共建,开展“法治乡村 爱心助农”活动,为基层治理助力、为乡村企业赋能、为人民群众解忧。

  (二)惠企服务助力企业跑出发展“加速度”一是“法律服务进企惠万企”全方位推进成立法律服务顾问团,召开法律服务需求对接会,遴选“名师”“名所”参与国际商事海事法律咨询平台轮值,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法务辅导、法律风险评估等多元化、多类型法律服务已服务企业万余家、实地走访900多次、提供法律咨询4000件。举办首届法律服务产品创新大赛,组建八大产业法律服务团,促进法律服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二是“百所联百会”覆盖对接梳理市律师所和商协会信息,形成法律服务供需清单按照双向选择、意向洽谈方式,引导律师所行业协会建立联系合作机制,已有90家律师所对接239家商协会。三是商事海事纠纷全链条化解。推动市律师协会发起设立海丝商事海事调解中心,打造由96名资深行业专家、人民陪审员、资深律师、高校教授组成的专业化、高水平调解团队,吸纳27家律师调解工作室作为成员单位为企业提供诉前法律咨询、早期中立评估等综合性、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

  (三)律师行业山海协作凝聚区域协同发展合力一是打造闽西南协同发展示范品牌。建立闽西南五地市律师协会协同合作机制,依托海丝中央法务区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组织各地律师参加涉外律师研修班,举办海丝律师发展论坛等活动,提升闽西南地区律师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落实东中西部对口帮扶机制。探索援藏“厦门模式”,与西藏律师行业开展援藏交流合作,推动厦门7家律师所与那曲市7个县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在智力、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开启闽宁律师行业结对互助,接收宁夏律师跟班学习。三是爱心助学点亮希望之光。开展“春风送暖·微光成炬”捐资助学活动,全市广大律师积极响应,向龙岩上杭“福建厦门律师希望小学”捐助善款27.82万元、书籍千余册和学习用品等,展现厦门律师队伍勇担社会责任良好形象。

  五、工作成效

  2023年以来,“凤凰花”律师公益法律服务共组织开展公益咨询、法治助农等活动450余场,参与律师2000余名,受众超30000人,先后被法治日报、福建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附件9

 

  “桐新同治”-构筑新业态法律服务新空间

  泉州市鲤城区司法局

  一、主要内涵

  “桐”指鲤城区,又称刺桐城,“新”是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同治”是指鲤城区聚力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创新机制、队伍、阵地、服务四项举措,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迭代升级的法治服务,共护新就业形态发展要事,共解社会治理难事,共享民生幸福实事。

  二、核心价值

  党建引领,凸显忠诚本色;法治保障,凸显服务亮色;共治担当,凸显和谐特色。

  三、工作愿景

  人心和顺、企业和睦、社会和谐。

  四、经验做法

  (一)创新三项机制,破解法律服务联动不畅难题。一是建立部门协同机制,提升共治合力。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开展“泉新向党 新鲤相融”行动,牵头联合区人社局、人民法院、总工会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法律服务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建立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部门联动保障机制实施方案》和《深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治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构建“综合统筹、部门配合、四向互动”新格局,推动劳动者权益维护工作由“部门处理”向“联动治理”转变。二是建立联动维权机制,提升共治质量。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建立“法援+调解+仲裁+诉讼”联动维权机制,定期指派律师到法院、法援中心、仲裁院值班,常态化为企业、劳动者提供维权服务。三是建立政策支持机制,提升共治实效。融入全区“泉新共治,奔鲤而来”行动,发布《同“新”为“鲤”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政策服务清单》,提供42项政策暖心服务。充分利用全市首个专门面向新就业群体的微信小程序“奔鲤而来”,引导广大新就业群体通过参与治理,目前已有1200多名小哥注册成为基层治理“民情收集员”。

  (二)创新三支队伍,破解法律服务力量不足难题。一是打造“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提高法治素养。广泛开展以“尊法守法、携手筑梦”为主题的“法律进企业”“送法进站点”等活动,印发《鲤城区护“新”材料汇编》《鲤城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服务清单》《鲤城区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法律十问十答》等材料,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打造“刺桐花”公益法律服务队,强化法治保障。整合司法局、人社局、法院、总工会和律师事务所等力量,成立专业公益法律服务队,为劳动者提供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援助维权等服务。三是打造“啄木鸟”法治体检服务队,筑牢法治防线。深入60多家新就业形态企业就企业经营、劳动关系、交易行为等进行法治体检,提出法律建议98条,解答法律咨询232人次;印发《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建议》400多册,助力企业依法经营。

  (三)创新三级阵地,破解法律服务载体缺失难题。一是创新载体,让法律服务更精准。在全市率先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之家、临江电商调解工作站和“鲤小司”普法驿站。推动“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融合发展,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搭建法治服务平台,构建桐新同治新格局。二是升级平台,让法律服务更高效。2023-2024年投入111.3万元,完成8个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改造提升,完善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等功能室建设,主动对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社区法律服务室,开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绿色通道,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从“窗口”到“家门口”。三是拓展阵地,让法律服务更便捷。融入社区党建+邻里中心建设,改造提升33个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在多个社区设立法治驿站,与 42 个“暖心鲤驿站”实现功能联动,打造“十五分钟法律服务圈”,使驿站成为劳动者的“歇脚地”和法律服务的“加油站”。

  (四)创新三化服务,破解法律服务功能缺位难题。一是实施定制化服务,破解法律服务新问题。走访新就业形态企业、站点、社区等,发放《新就业形态群体劳动保障权益调查问卷表》等,了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治需求,提供“点单式”法律服务。二是实施多元化服务,擦亮法律服务新名片。加强部门联动协作,提供法治宣传、咨询解答、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和行政复议等多功能复合型法治服务。为网约车司机孙某与网约车公司调解以租代售网约车过户纠纷案件,在福建省“调解有一套”栏目刊播。三是实施智慧化服务,撬动法律服务新动能。探索“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打造智慧普法、智慧法援、“码上解纷”新模式,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维权效率。

  五、工作成效

  (一)实现维权服务水平新提升。工作推进以来,调解涉及新就业形态群体案件81件,调解金额142.17万元;受理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援助案件19件,挽回损失22.1万元;办理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行政复议案件102件;通过我局提供法律服务(不包含法律援助)申请劳动仲裁案件32件,涉及金额约78.64万元。

  (二)营造法治护“新”工作新氛围。在新就业形态企业等开展法治宣传、法治沙龙90多场。获评泉州市优秀148品牌。相关做法经验先后刊登在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东南网、泉州晚报、侨区快讯等刊物。

  (三)护航新就业形态经济新发展。目前全区现有新就业形态企业2.4万家,劳动者近10万人,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社会治理的新生力量。

 

  附件10

 

  “移动调解”-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快调样本

  云霄县司法局

  一、主要内涵

  移动调解是人民调解员通过把调解桌搬到纠纷现场,将调解室落户田间地头、宅前巷尾,进而实现调解服务关口前移,快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一种新型调解模式。具体做法是调解员接到调解任务后,立即携带移动办公设备赶到纠纷现场,现场调解、现场做笔录,调解成功后,借助移动办公设备,现场签订调解协议书。移动调解”大大降低了群众之间化解矛盾纠纷的成本,有力维护了社会安定稳定。

  二、核心价值

  移动调解”的核心价值是为人民群众提供零成本、零距离、高效率的调解服务。“移动调解”通过调解员的快速反应,实现矛盾纠纷“随时可调、随叫随调”;通过服务关口前移,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获得优质高效的调解服务;通过现场签订调解协议书,及时消除群众之间矛盾隐患。“移动调解”具有“一高两低三快”的特点,即调解效率高解纷成本低、纠纷复发率低,受理快、调处快、结案快。

  三、工作愿景

  通过“移动调解”的创立,在全县范围内实现矛盾纠纷一发现、一接报,能立即响应、快速调处、高效化解,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降低信访率,提高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满意度,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四、经验做法

  (一)组建三支队伍一是移动调解队伍。将全县10个乡镇(开发区)划分3个片区,聘用22名专业素质过硬的专职人民调解员,组建随时能拉得出、用得上的“移动调解队伍。二是信息排查队伍。成立以村(社区)调解员、法律明白人为主,村民小组长为辅的矛盾纠纷信息排查队伍,经常性深入群众排查各类矛盾隐患三是专业咨询队伍。整合全县7家律师事务所和维正法律服务所的专业力量,为移动调解工作中遇到复杂疑难纠纷,提供专业咨询,构筑工作合力。

  (二)建立机制是部门联动机制。协同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信访局等单位,推动形成诉调、检调、警调、访调、援调等五项调解对接机制互联的工作格局。二是值班值守机制。乡镇人民调委会设立专门值班室,落实调解员值班制度,及时整理、汇总、研判来访来电群众有关纠纷事实信息。考核奖惩机制。制定出台《云霄县人民调解员管理办法》,加强对调解员工作职责、等级评定、表彰激励的规范化管理

  (三)形成三种方法。是时效上追求“零时差”。动调解通过前移服务窗口,做到遇事就调、随时可调随叫随调,避免矛盾激化升级,形成发现、响应、化解各个环节上的无缝衔接。是跟进上追求“零距离”。通过配齐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执法记录仪、移动电源等移动办公设备,为调解前移提供必要条件,做到哪里有矛盾纠纷,“移动调解室”就可落户哪里,实现现场登记、现场笔录、现场办结。三是效果上追求“零失误”。调解员注重把握调解纠纷黄金30秒,始终做到耐心听、恰当劝、公正调,认真厘清矛盾纠纷的来龙去脉,开导他们换位思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彻底化解纠纷。

  五、工作成效

  移动调解”创建以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556件,成功率达99.8%以上,回访满意率超过98%,同比信访率下降近50%。经验做法《移动调解化解矛盾纠纷“有一套”》获评第二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2024年基层调解工作创新案例,先后被《长安评论》《人民调解杂志》《福建日报》《福建法治报》《闽南日报》、学习强国平台等媒体报道刊载,先后4次接受省电视台《调解有一套》栏目专题采访。

 

  附件11

 

  议理堂”-“七法三效”矛盾解新机制

  厦门市同安区司法局

  一、主要内涵

  同安区土地面积669.04平方公里,占厦门市总面积的39.38%,下辖4镇7街,共有村(居)144个,是厦门市农村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的行政区。随着全市“跨岛发展”和“两高两化”战略纵深推进,同安区大开发、大建设全面提速,社会利益格局不断重置变更,涉及土地、征拆等社会矛盾凸显,家庭、邻里、婚恋、劳资领域纠纷数量激增。在此背景下,同安区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采取有力措施,探索建立具有同安特色的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议理堂”。

  二、核心价值

  “议理堂”将民俗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以及现代司法理念相结合,突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文化元素,探索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凝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合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及效率,真正做到“为群众解难,为民警减负,为政府分忧”。

  三、工作愿景

  基层稳、天下安。同安区司法局力求通过议理堂的运作,打造智能化调解平台,对案件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识别矛盾纠纷的地域特点、趋势及潜在规律,对症施策,实现源头治理,推动社会治理的精准化和高效化。

  四、经验做法

  2019年底,联合有关部门在莲花镇军营村设立集纠纷化解、普法宣传、道德评议为一体的基层矛盾调处中心“高山议理堂”。一是拓展传统概念。借鉴历史上的“申明亭”“叠绳堂”等乡土解纷议事之所,让村民到议理堂说事,由村干部、乡贤里长评理,司法局和法院工作人员普法,镇街干部讲政策,在泡茶聊天中把矛盾说开来、化解掉,在和风细雨中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二是强化技术支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立远程在线解纷平台,打破时间、空间壁垒,实现司法所、法院和“议理堂”同步在线调解、证据上传、协议签订、司法确认和远程开庭等功能,推动乡村纠纷诉源治理源头减量。三是优化法律服务供给。以“高山议理堂”为平台开展“法治巡回讲堂”,选派能“调”善“解”的工作人员、热心且有威望的村民及专业的公证员、律师、法官等组建一支调解队伍,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打通法律惠民最后一公里。

  2021年,同安区提炼“高山议理堂”做法,整合公安、政法委、司法、法院、信访、财政、公证处及镇街等部门资源,从区政府、职能部门、镇街三个维度构建基础保障、运行机制、赋能支撑体系在全区派出所和交警大队设立11个“议理堂”公证调解室。

  “议理堂”公证调解室的运行机制主要采取七个措施。一是规范化建设场所。同安区9个派出所和交警大队均设立专门的“议理堂”调解室,并配备独立的调解场所及办公所需的硬件设施,调解流程、卷宗、相关制度均按规范要求统一设置。二是专业化配套团队。“议理堂”调解室人民调解服务事项实行市场化运作,引入具有法律服务资质的第三方,打造出“公证员+调解员+民警+律师”四位一体的专业调解服务团队,构建起相互衔接、有机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人民调解合力。三是标准化指导运作。“议理堂”调解室精心编制实施细则,明确调解职责范围、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统一制作案卷格式模版多部门每年对调解服务进行联合考核,常态化跟进调解室运作情况,确保调解工作落实落地。四是制度化管理经费。由区财政及各镇街投入推广建设运作经费,每年投入360余万元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向区公证处购买公证法律服务,持续完善调解室办公设备配备,为驻所调解室日常运营提供保障。五是便民化服务群众。在“议理堂”框架下,同安公证在全市首创设立“公证联络点”,即在各派出所、司法所和村居安排公证员入驻,将公证服务前移,为群众解答法律和公证咨询,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联系“身边”的公证员,公证服务点已覆盖全区各村居。六是信息化预警研判。“议理堂”打造“E调解”平台,制定“民警委托调解-值班所领导审查批准—议理堂受理登记—联合调解过程记录—公安机关依法结案”等工作流程,动态掌握调解情况,为研判形势、辅助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七是创新化处置纠纷。“议理堂”调解室不断丰富创新纠纷解决方式,交警大队调解室与厦门市第三医院签订救助治疗协议,调解室因交通事故需住院治疗且经济困难的群众出具担保函,72小时内的抢救费用由救助基金、综治保险先行垫付,有效化解了因抢救不及时引发的矛盾;大同派出所调解室开设“移动议理堂”,深入各村居开展法律咨询和调解服务,通过以案释法、现场说法的方式达到评议一件事普法一片群众的效果;美林派出所调解室设立了婚姻家庭调解室和入企联调室,用心用情化解家事纠纷和涉企矛盾

  五、工作成效

  “议理堂”公证调解室正式运行以来,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9208件,其中民事纠纷4358件,调解成功4350件,调解成功率99.8%。2024年以来,同安区共化解矛盾纠纷8397件,“议理堂”公证调解室共化解5682件(占全区调解数的68%)。“议理堂”工作机制先后被人民政协网、人民公安报、法治日报、农民日报、福建法治报等媒体报道,取得良好宣传效应。

 

 

  附件12

 

  “芯连心”-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体系

  建宁县司法局

  一、主要内涵

  “芯”是法治内核,又代表司法为民的核心,还有种芯、莲芯的地方特色标志。“连”代表连接、沟通、合作的法律服务精神,并通过“一芯连众心”隐喻将子母品牌生动的串联。“心”代表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用心倾听群众需求,用情传递法治温暖,实现法律服务与民心民意的深度融合。

  二、核心价值

  以人为本 法治为民 服务至上

  三、工作愿景

  致力于构建以法治为民为核心的法律服务体系,实现法治精神与民众需求的深度融合。以“芯”塑法,以“连”搭桥,以“心”通民,用“芯连心”统领“法和边界、法治江源、法护种业、法理诉源、法惠营商、法润民心”等子品牌,合奏建宁公共法律服务新乐章

  四、经验做法

  (一)聚焦种子产业链法治保障,以振兴种业为“芯”,着力打造“法护种业”支撑。一是制度引领,全力构筑“法护种业”体系。对接省、市,在种子立法方面提供支持,并根据制种实际提出立法修改意见。做好涉种、涉莲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切实把好合法审核关。编制并完善《种业生产经营活动法律服务指引》为种子企业、制种农户提供法律服务指引。二是依法行政,实现执法与服务质效双提升。推进与法院等部门协作,成立了种业振兴法治护航服务中心。此外,开展种业、莲业执法培训,推动辖区律所与种业协会联动共建,精心培育种业法律明白人,切实为群众纾困解难。三是普调互融,实现以法促调以调促宣。利用“普法+调解”的模式,将《种子法》宣传贯穿于矛盾纠纷化解全过程。组建“种业蒲公英”、“莲业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创新打造普法品牌。在溪口镇枫元村率先成立了“金种子”普法工作室,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种业法律服务驿站。

  (二)聚焦边界共治共联,以平安边界为“芯”,着力打造“法和边界”支撑。一是深化协作,巩固平安边界成果。实施“党建+边界枫桥”工程,升级改造闽赣边界(建宁)平安建设联动中心。定期举办闽赣边界联防联调座谈会、联席会,完善纠纷隐患联合排查、调解制度,实现信息共享。二是普法联宣,打造边界普法亮点。深化“边界蒲公英”普法品牌,加强边界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队伍建设。开辟“省际枫桥之窗”栏目,加强边界枫桥典型案例、典型经验等报道。三是优化供给,促进边界法治共建。设立“边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线上联动共治中心,全方位提供纠纷调解、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项法律服务,推动边界公共法律服务“一网通办”。同时,深化边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健全执法人员培训管理制度创边界法治示范乡(镇)

  (三)聚焦闽江源头生态保护,以清新江源为“芯”,着力打造“法治江源”支撑。强化法治宣传,创新联合宣传机制。探索“1+4+N”生态普法模式打造“法治江源”“法守红线”“法护湿地”“法绿矿山”4个普法阵地,动员法律明白人生态管护队等N个普法主体组成“生态蒲公英”普法志愿者服务队是拓展思路,探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新模式探索生态修复义务纳入社区矫正工作,在闽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成立“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社区矫正对象从事复植补绿、增殖放流等工作,实现惩治犯罪和修复生态的有机统一。是创新改革,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联合制定《建宁县林业普惠金融司法服务“四个一体化”实施方案》,为林业普惠金融贷款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促进闽江源头林业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多元协同治理,打造“绿色枫桥”品牌。探索推出“网格+调解”生态矛盾纠纷调解“五共”模式(组织共建、人员共驻、风险共防、矛盾共调、信息共享),把绿色发展与社会治理相结合。

  五、工作成效

  (一)公证处办理三明地区首例涉种业侵权证据保全公证种业振兴法治护航服务中心共办结涉种业案件500多件,诉前化解纠纷361种业纠纷“三端共治”工作法入选三明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

  (二)已建立蒲公英普法志愿者中队32个、小队97个,培养边界乡镇法律明白人440名、法治带头人190名与江西省接边三县成立乡镇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15个、驻村调解室42个。近年来,全县共排查调解各类边界矛盾纠纷3400多件,涉案金额6700多万元,调解率和化解成功率均达100%建宁县闽赣边界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获司法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表彰。共治中心已为群众提供各类法律服务12562件次,提供法律咨询7000多人次,调解案件1696件,结案标的额近2亿元,为当事人节约诉讼费、执行费500多万元被评为三明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

  (三)2024年1月,县公证处闽江源国有林场与县信用联社抵押贷款合同办理赋予强制执行效力有效促进林业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闽江源绿色枫桥”调解生态纠纷46起,开展生态法治研学150人次,生态普法宣传7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现场解答咨询120余人次。

 

  附件13

 

  “法治岩声”-探索全民普法新模式

  龙岩市新罗区司法局

  一、主要内涵

  1923年,革命先驱邓子恢、张鼎臣等人创办《岩声》月刊,广泛宣传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是闽西早期革命运动的思想启蒙。“法治岩声”,秉承闽西革命精神,传递新时代法治好声音全民普法的路上用新罗特色的“法言法语”开拓群众法治思维

  二、核心价值

  多元参与 共建共享 普法惠民

  三、工作愿景

  传播法治新声音 共建法治新社会

  四、经验做法

  (一)用好一支队伍,聚力发挥法治影响力在新罗区每个街道、乡村、企业、社区总能看到这么一群人,他们深入街头巷尾,将法律知识以各种花样传播出去。他们在法治小巷激情演说、他们在法治公园辛勤耕耘,他们同样在法治街区与群众邂逅他们就是“龙津法声”宣传服务队的宣传员们。“龙津法声”宣传服务队“法治岩声”法治品牌旗下普法宣传队,该队队员新罗区46个区直机关单位中的业务骨干、法官、检察官、监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和20个镇街的“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构成,目前共约1000余人。成立新罗区“八五”普法讲师团暨“龙津法声”法治宣讲团。该宣讲团下设10个分团,各宣讲分团根据群众需求、聚焦热点问题常态化开展宣讲活动纵,2021年以来共开展声势浩大的各类法治宣讲550余场次。

  挖掘普法特色打造新罗特色“蒲公英”队伍。“法治岩声”法治品牌旗下创立了许多特色“蒲公英”普法志愿队伍,有由青少年组成的“小紫侠·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用他们的“童言童语”宣讲“法言法语”;还有“章口就来·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是以2019年度全国十大法治人物、全国普法先进个人章联生为核心,线上《“章”口就来》节目直播带“法”紧跟时代潮流,线下走进机关、乡镇、企业、社区,让普法更接地气。此外还有《小北说法》《红莲姐姐说法》“冠军·蒲公英”、“外卖员·蒲公英”“百姓管家·蒲公英”、“婆婆妈妈·蒲公英”等特色普法品牌推进普法工作多元化、现代化、流行化。

  (二)唱好一首歌儿,“花式”传播法治好声音“在人民的法典里面挖呀挖呀挖,种普法的种子开法治的花……”在民法典宣传月的普法活动中,一首《民法典版挖呀挖》赢得群众叫好连连,这只是“龙津法声”宣传服务队这部纪录片里的一个普通镜头。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法治岩声”法治品牌旗下“龙津法声”宣传服务队紧跟时代潮流,捕捉社会热点,推出普法短视频,开展快板说唱、歌舞节目、微视频等花样普法活动,将深奥难懂的法律知识转化成轻快活泼的说唱娱乐,鲜活生动地宣传法律法规知识。比如,《民法典版挖呀挖》里唱到“在超市的柜台里面挖呀挖呀挖 找香香的酱油爆炒油焖虾 八岁的孩子可以购买啦”,简单明了地解释了八周岁在法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龄到超市打了一瓶酱油,父母不能再以孩子还小不算数为由要求退货《江山镇民法典顺口溜》里“猪皮羊皮牛皮夫妻共债共签不扯皮”,讲到民法典关于“夫妻共债共签”规定,在产生债务纠纷后夫妻间就不至于扯皮、互相推卸责任。

  (三)建好一批阵地,擦亮新罗法治金名片在新罗区江山镇山塘兵工厂,中央苏区第一个红色兵工厂—山塘兵工厂旧址旁,首个融合法治文化与红色兵工文化的主题公园。公园通过展现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一码识法、码上懂法、法治习语、法治谜语翻翻乐等打造成集红色教育、法治宣传、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新阵地,让广大群众在休闲观光中接受红色法治文化熏陶,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法兴趣。近年来,“法治岩声”精心打造一批群众出门可见、一看就懂、兼具观赏与实用的法治文化阵地,以“点线面结合”在全区铺开建设,358个村(社区)建有统一规格的法治文化宣传栏,覆盖面达100%以上,形成全区“法治元素满视野”新局面。创新实行基层法治文化阵地挂钩共建制度,由40个区直单位与镇(街)挂钩共建,推动建成东城法治文化巷道、中城街道营商法治街区、红坊镇紫金山法治公园、东肖镇宪法主题公园、适中镇法治栈道等特色法治文化阵地,把法治文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着力打造“家门口”的法治文化圈,推进法治文化惠民见效。

  五、工作成效

  新罗区“法治岩声”讲好新罗法治故事、传播新罗法治好声音,不断提升法治宣传思想文化的影响力,旗下“龙津法声”宣传服务队扎实开展各项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推动法治建设取得新突破坚持法治宣传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培育新罗特色普法品牌。目前,全区共有法治公园(广场、长廊)49个,村(社区)统一格式法治文化宣传栏358个。二是全面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持续擦亮法治新罗名片,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强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2021年至今,市、区司法局联合开展“普法进小区”活动,在中心城区80个小区300面电梯楼宇视频滚动播放民法典普法公益广告三是助力新罗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常态化开展普法大讲堂进商圈活动,深入开展助力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有效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推动营商环境提档升级。新罗区司法局民法典趣味顺口溜花式普法“党的二十大代表为国家宪法日代言”各项经验做法先后被《法治日报》学习强国媒体宣传报道。

 

  附件14

 

  “三治融味”-护航小吃富民特色产业

  三明市沙县区司法局

  一、主要内涵

  以法治护航沙县小吃发展为主线,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和力量,从小吃门店经营到小吃企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用善治、精治、共治为富民产业发展提供法治力量为沙县小吃添“新味”固“本味”提“鲜味”

  二、核心价值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三、工作愿景

  聚焦沙县小吃“保牌、提质、创新”的思路,用法治力量促进小吃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更好发挥沙县小吃在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中的作用,推动沙县小吃产业继续引领风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四、经验做法

  (一)善治护航,全方位助推沙县小吃添“新味”。一是首创小吃行业调解机制。联合区小吃产业管理委员会成立沙县小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设专兼职调解员5名,建立健全小吃纠纷调解工作制度,统筹全区小吃纠纷受理、调处和分流。在乡(镇、街道)调委会设立小吃纠纷调解工作室,选聘小吃专职调解员12名,受理小吃纠纷调解和接受调处指派。针对小吃业主的异地从业特点,在小吃集团餐饮连锁子公司和联络处分布的30个城市,设立调解联系点选聘小吃纠纷兼职调解员,协助辖区内小吃纠纷调解,实现沙县区与全国30个小吃主城市共同联动,有效预防和化解小吃矛盾纠纷。二是首启小吃普法宣传新模式。依托我区首创的“平台+部门”普法工作机制,建立电视、广播、户外媒体、基地、新型信息等5个普法平台和48个部门普法责任清单。首批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沙县龙湖法治公园开展小吃普法宣传;通过“沙溪之声995”录制涉小吃普法节目和“法治沙县”公众号推动各类普法微文;编印《小吃业主普法手册》。将法治课列入沙县小吃业主从业培训必修课,开设“小吃维权”新媒体普法专栏,在全国各地沙县小吃集团办事处联络点设置普法角,提供“法治大礼包”。三是全面参与小吃产业政策落地。围绕沙县小吃产业发展需要,提前介入小吃产业扶持政策制定的合法性审查,提供修改意见。定期开展涉小吃规范性文件、证明承诺事项的评估和清理。参与沙县小吃集团和战略合作企业谈判,帮助起草、审查业务合同,为小吃集团重大决策提出法律意见。

  (二)精治续航,全要素保障沙县小吃固“本味”。一是组建法律服务团队。组建由律师、法律工作者组成的小吃法律服务团和沙县小吃“一城一律师联络服务队伍”,依托驻外小吃联络处(小吃集团子公司),成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通过热线、“法治沙县”公众号等平台,为小吃业主常态开展涉小吃矛盾纠纷调解,解答门面租赁、店铺转让、食品安全、人身损害等法律问题二是拓展法律服务领域。依托区智慧治理服务中心的“近邻e家”微信小程序创建云法律服务板块,采用“互联网+调解”方式,通过线下授权委托、线上远程调解相结合,及时有效化解在外经营沙县小吃的业主无法亲临调解现场的矛盾纠纷。依托“智慧公证”平台,推出“互联网+公证”,通过远程视频,为小吃业主提供“零接触”公证服务,进一步提升便民成效,降低办证成本。三是护佑“一老一小”平安。组织普法志愿者走进道德讲堂、乐龄学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设“普法微课堂”,依托各村(社区)道德讲堂、乐龄学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七色花儿童成长学校开设“普法微课堂”,常态化组织律师和“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开展“守护夕阳红 法律在身边”志愿活动和“法润童心”活动。与民政、教育部门对接,志愿参与“福蕾行动计划”项目,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提供治安、交通、反诈、反校园欺凌等法律宣传和爱心帮扶活动,减少小吃业主后顾之忧。

  (三)共治远航,全链条支持沙县小吃提“鲜味”。一是法护规范化生产。组织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小吃企业定期开展“法治体检”,举办“法治沙龙”“订单式”法律讲座、专题研讨等,为小吃企业“量身定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意见书”,增强小吃企业经营管理者风险意识和防范风险能力二是法促产业化发展。依托“总公司—子公司—终端店”三位一体运作模式,以中央厨房和沙县小吃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围绕标准化菜品、智能化设备、信息化平台及现代化物流,从加工销售到配送、餐饮服务及文旅康养的沙县小吃产业过程中,提出预防和控制法律风险的建议,有效推动沙县小吃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法推品牌化建设。为成功注册“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及图形”集体商标、“沙县小吃及图形”集体商标、“沙县小吃”国际商标提供法律建议。联合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建立跨省协作机制,及时跨省解决沙县籍小吃业主商标侵权纠纷以及商标维权和打击欺行霸市等活动

  五、工作成效

  近三年来,审查区政府出台的小吃扶持政策100余份,提供法律建议和意见300多条。调解成功沙县小吃纠纷5000多件,其中涉金融纠纷案件金额高达1900余万元。开展小吃企业“法治体检”2万多次,为小吃业主开展各类主题普法3000余场次,提供法律咨询5万多人次,通过远程视频办理沙县小吃业主的公证76件。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提供各类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8600余人次。

  

  附件15

 

  “柚相邻”-“四和三调二联”基层治理新机制

  仙游县司法局

  一、主要内涵

  游县度尾镇是“中国文旦柚之乡”,洋坂、中岳、剑山、帽山四个行政村是文旦柚主产区。2023年2月,仙游县委、县政府在该片区建立“柚相邻”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基层融合发展共富试点随着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创建,片区内矛盾纠纷集中多发、调解力量不足、调解成功率不高等问题突出。片区整合调解资源,建立“柚相邻”-“四和三调二联”调解新机制,打响“群英断事会”工作品牌。

  二、核心价值

  联动联调、定纷止争。

  三、工作愿景

  坚持“把群众事放在心上,做好合力共治”的加法,做好化解矛盾纠纷的减法,践行“四和”调解理念,实施“三调”化解模式,实现“二联”互动效果,构建百姓表达诉求、化解矛盾纠纷、助力乡村振兴的平台。

  四、经验做法

  (一)践行“四和”调解理念。为打破四个村调解力量单薄、各自为战的局面,认真讲好新时代“六尺巷”的故事,挖掘提炼“和文化”等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整合优质调解资源,以正能量引导群众互让互谅解决纠纷一是重塑基层调解架构。以度尾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中心枢纽,在“柚相邻”片区内组建“四和”调解室(即洋坂村“和真调解室”、剑山村“和美调解室”、中岳村“和善调解室”、帽山村“和谐调解室”),在产业集中区组建“海峡艺雕行业调解室”“张文胜调解室”等行业和个人调解室作为补充。二是配强基层调解力量。每个调解室聘任2名专职调解员实行坐班制度,同时,整合机关单位下沉干部、“三官一律”(检察官、法官、警官、律师)等人员参与调解,从“两代表一委员”、退休干部、退休教师、企业家、老协会中选拔了243人组成一个“群英人才库”,壮大充实片区调解队伍。三是创新“群英断事会”工作法。创新实施“点将就诊”调解模式,有针对性地从“群英”人才库中选择专业性强、熟悉情况的人才充实到各调解室中,实现“干部不再当判官,群众是非群英断”的效果。

  (二)实施“三调”化解模式。一是“初始调”。“四和”调解室、行业及个人调解室与“群英断事会”协同作战,每月例会碰头,摸底排查苗头性隐患,第一时间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集中调”。所有纠纷在15天内进行三次以上调处,对于调处不成功的疑难案件,及时流转至镇调委会,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销号清单,实行台账式管理,集中攻坚化解。三是“巡回调”。以“一庭两所”(法庭、司法所、派出所)矛盾联调为基础,组建巡回调解队,对一些久拖不决的复杂疑难纠纷开展巡回调解。

  (三)实现“二联”互动效果。一是实现矛盾“联调”。整合部门和村居力量,实现矛盾联调,第一时间有人受理、第一现场有人调处对于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专门制定调解方案,多方力量联合调处化解,有效避免了矛盾纠纷的扩大激化。两年来,度尾镇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由94.29%上升至97.44%。二是实现困难“联帮”。在机制作用下,依托多方力量协同参与,充分发挥司法行政部门职能作用,以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和服刑人员家属的矛盾纠纷化解为契机,深入摸排实际困难和诉求,在就学、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帮扶和解困,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五、工作成效

  近年来,辖区内共调解矛盾纠纷609,调解成功608件“柚相邻”群英断事会工作模式入选福建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得到了中组部、省委组织部等调研肯定,央视、新华社等媒体报道“柚相邻”典型经验做法。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