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东岭镇积极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来源:惠安县司法局东岭司法所胡晓宁 时间:2019-08-22 09:40

  人民调解谱写和谐新篇章

  ——惠安县东岭镇积极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惠安县东岭镇认真贯彻落实“强基促稳”工作部署,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中第一道防线作用,建立起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今年来,全镇共排查受理纠纷231起,调解231起,调解成功率100%,成功化解信访积案2件,引导2起办理法律援助手续,全国“两会”期间零上访,实现了矛盾不上交、不激化,有效维护了辖区安定稳定。

  一、强“边”,完善立体调解网络。以强化调解组织建设为基础,打造调解品牌为抓手,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调解网络体系。一是加强调解组织建设,夯实调解根基。以落实组织、场所、人员、报酬、制度和统一工作标牌、名称、印章、标识、程序、文书的“五落实六统一”打造人民调解组织。依托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健全完善镇调委会为龙头、行政村调委会为纽带、自然村调解小组为基础、网格信息员为触角,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四级网络体系,共建立镇级人民调委会1个,村级调委会18个、非公调委会1个,物业调委会2个,发现重大矛盾纠纷时,镇村调委会能够第一时间获悉并赶赴现场介入调处,调处成功后建立“一例一档”跟踪回访机制,避免“旧疾复发”,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二是积极打造调解品牌,完善调解网络。大力推动各类调解工作室建设,发扬惠女精神,借助本地宗亲、地域优势,构建惠女、五刘、东山3个特色调解室。充分发挥调解能手的示范引领作用,成立全县有口皆碑的“老许”个人调解工作室。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反映社情民意的职能作用,成立“两代表一委员”调解工作室。通过各类调解室的建设,打造人民群众心中“做得好、信得过、叫得响”的人民调解系列品牌,带动提升人民调解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水平。

  二、优“培”,打造优质调解队伍。严格调解员选任和配备,更好发挥调解“专家”“能手”的作用,提升调解工作质效。一是多元培育,壮大调解队伍。拓宽调解员聘任渠道,优化调解队伍结构,依托现有的村干部、志愿者、“五老”等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吸纳5名“两代表一委员”、3名法律顾问、3名物业和企业代表等充实到调解员队伍中,形成“群众自治人员、法律专业人员、调解志愿者”三位一体的调解力量。二是强化培训,助推能力提升。加强人民调解业务培训,充分利用集中授课、旁听庭审、法治讲堂、典型案例推送等形式多举措提升调解员业务能力,先后邀请法官、律师、交警等开展调解实务培训8场次,培训基层人民调解员400余人次,开展人民调解业务指导和检查12次,摸清各调委会的工作优势和业务短板,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意见,通过“授”、“教”、“比”、“查”四种形式,全方位多维度提高调解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典型培树,加强示范引领。培育“老许人民调解工作室”个人品牌,推广老许“12345”调解工作方法,充分运用优秀人民调解员示范带动和品牌叠加作用,形成“一个典型一面旗、突出典型带全局”的局面,激发人民调解工作新活力,提高人民调解社会知晓率。共有4起调解案件被中央电视台小区大事栏目和福建省电视台调解有一套播出,5篇调解经验做法在福建省普法网刊登,做到既解决了矛盾纠纷,又通过“身边人身边事”给辖区群众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法制课。

  三、多“联”,构建多元调解模式。强化多方联调联动,着力构筑密切配合、协调作战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强大合力。一是探索联调联动新机制。构建由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和边防派出所组成的“一办三所”联调联动工作模式,有效解决资源分散、矛盾纠纷前端化解和源头处置不理想的突出问题,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专业职能与公安派出所的治安防控职能,实现联动衔接紧密、资源优势互补。三年来派出所、边防所累计移交化解各类纠纷30余起,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预防重大群体性事件15起,有效维护了辖区和谐稳定。二是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落实党政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建立矛盾纠纷研判联席会议制度,镇领导班子成员及辖区各村按属地属事原则,实施分线统筹组织,镇、村每周召开一次联席工作会议,确保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常态化、工作措施精准化、调处纠纷及时化。三是强化联合攻坚化解。深化矛盾不上交三年行动,推动各调解组织主动作为、联合作为,精准排查精细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加强“访调对接”,开展重大矛盾纠纷联合攻坚化解工作,把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内容,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稳控得住、处置得好”,三年来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00余起,信访积案8起,陈年纠纷12起,引导诉讼解决8起。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