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近年来,永安市司法局坚持以服务群众、惠及民生、保障权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整合全区司法行政法律服务资源,采用“五三一”工作法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五个体系
一是构建城乡一体的法律顾问体系。永安市司法局成立依法行政顾问团,以“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方式”聘请律师与市领导形成一对一的法律顾问模式,为市委、市政府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提供法治保障。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与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签订协议,发放便民服务联系卡,建立法律顾问微信群,解答村(社区)群众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全市 261个村(社区)均聘有法律顾问,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全覆盖,村?(社区)法律顾问示范点36个。2019年以来法律顾问共向挂点村(社区)提供服务500多件次,出具法律意见书1件,开展法治宣传教育28次,代写法律文书3件,参与化解矛盾纠纷18件,协助处理信访问题35次。
永安市政府法律顾问聘任仪式
二是构建城乡一体的法律援助体系。在市总工会、妇联、残联等11个有关单位和15个乡镇(街道)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构建覆盖全辖区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每年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和结对律师到村居开展法律宣传活动,现场解答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2019年以来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3件,提供法律帮助23件,接待来访咨询495人次。
法律援助走进村镇
三是构建城乡一体的普法依法治理体系。加强城乡公共场所及基层普法阵地建设,在全市各个乡镇、村居、中小学建设了5个法治文化长廊、5个法治文化小区和1个法治公园;在重要公共场所设立法制宣传资料取阅架;在市广播电台开播《法律讲坛》、“平安永安·法治直通车”等法治栏目,围绕社会涉法热点难点问题,为市民答疑解惑,累计播出100多期;聘请法律专业人员成立了普法讲师团,面向全市推行“菜单式”普法教育模式。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联合各乡镇街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扫黑除恶、平安家庭、反邪教等主题法治宣传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治宣传氛围。
建成的法治文化小区
四是构建城乡一体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以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为重点,积极搭建公平正义的“第三方”调解平台;建立和规范乡镇、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小组;积极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目前永安市已建立了100%覆盖村(居)的调解网络;已建立有8个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针对不同时期的突出问题,适时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专项化解活动。2019年以来全市共排查调处572件,成功564件,成功率98%,实现了对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工作目标。
市民为燕南街道调委会送上锦旗
五是构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体系。成立社区矫正管理中心,中心设有交付接收中心、监控指挥中心、心理咨询室、谈话室、综合办公室等办公区。经过社区矫正一系列规范化建设,严格规范了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监管制度,充分运用电子围栏、GPS手机定位系统、人脸识别报到机、执法记录仪等新型设备,搭建起现代化智能监管平台。建立起社区服刑人员入出矫教育培训基地和公益劳动基地,为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教育和公益劳动提供了特定场所,使学习教育和公益劳动向制度化、常态化、规模化运转。组织全市社区服刑人员成立“永安市启航志愿者服务队”,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文明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永安市启航志愿者服务队
落实三个保障
一是完善组织机构。成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总体指挥和研究谋划,办公室负责贯彻落有关部署,搞好日常工作。二是强化队伍建设。整合司法行政干部、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人员,组成专业队伍,全部参与到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注重整合社会资源,组建志愿者队伍。三是落实经费保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加强沟通协调,将相关设施经费、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经费等列入财政预算。
建设一个平台
依托市司法局二楼法律援助中心窗口大厅,建设全市综合法律服务中心,对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一站式受理,一站式办结。探索建立“司法行政网上服务大厅”,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司法行政信息平台和省网上办事大厅平台,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作用,为群众提供即时法律咨询、业务办理等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