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司法行政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长泰县司法局延伸法律服务触角营造最优营商环境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9月16日讯 出具法治体检报告11份,开展集中宣传、专题讲座等17场次,为涉企项目决策提供法制审核75件,提出法制审核意见32条,办理涉企公证21件,受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253件,成功调解涉企纠纷97起……今年前8个月,长泰县司法局为何能就“延伸法律服务触角优化营商环境”交出如此傲人的成绩?日前,记者深入长泰县司法局一探究竟。
开展集中宣传活动
“在漳州市委、市政府、市司法局的指导下,长泰县司法局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发挥司法行政职能,积极引导律师为重点项目建设、新经济组织(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进行“法律体检”,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企业的法律事务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长泰县司法局局长汪志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无缝对接 靠前服务
长泰县下辖5个乡镇、1个农场、1个旅游区、1个工业区和一个经济开发区。根据中央、省、市、县规划布局,仅能在乡镇设立司法所。
法律援助律师到陈巷镇夫枋村提供上门服务
为更好地服务辖区发展,长泰县司法局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过程中,针对全县工业园区相对集中、企业法律需求日益严峻的特点,在原有五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的基础上,突破行政区域划分瓶颈。自2012年3月起,长泰县司法局主动对接林墩、兴泰、银塘三个未设司法所的工业园区,进一步延伸公共法律服务触角,探索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主动靠前为当地企业和群众提供法治宣传、法律咨询、人民调解等综合性服务,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与企业法律需求无缝对接,接通了司法行政为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12348法律服务热线值班律师接受线上法律咨询
“原来,离镇里最远的美宫村村民或企业如果遇到法律问题,他们需驱车14公里到枋洋镇司法所进行咨询,自2012年3月起,我们在林墩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后,他们仅需走4公里就能到服务站,足足减少了10公里。”枋洋司法所所长、林墩公共法律服务站负责人王云山告诉记者,“考虑到林墩工业区板材工业比较发达,外来人口众多,全镇80%的法律咨询和人民调解都集中在此,我们便主动作为,在林墩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站,为辖区5个村庄进行提供综合性法律服务。”
广纳资源 助力服务
8月30日,在武安司法所所长、武安镇公共法律服务站负责人蔡勇亮和专职人民调解员杨四川调解下,漳州某房地产公司和黄某的纠纷得以圆满解决,黄某拿到了房屋维修款2.8万元。原来,黄某家在该房地产公司施工点仅6米,自该房地产公司工地开工后,黄某家就出现裂缝。黄某自行与该公司交涉多次无果后,便采取阻拦施工的方式“讨要说法”。房地产公司无奈只能求助司法所进行求助。
近年来,长泰县司法局通过统筹全县法律服务人才资源,以公共法律服务为牵引,凝聚多方面的力量,组建由公证员、司法助理员、司法协理员、专职人员调解员、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司法行政队伍成员组成的优化营商环境法律服务团队,特别聘请辖区四家律师事务所每周三到辖区公共法律服务站坐诊,有针对性地深入基层企业“一对一”提供法治体检专项服务,构建了覆盖全县工业园区的法律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法律服务。
律师在兴泰开发区公共法律服务站接受咨询
此外,根据工业园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情况,长泰县司法局主动吸纳社会威望人士入驻公共法律服务站,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积极为企业发展服务,还特别邀请福建省劳模、林墩工业区美宫村书记林进聪担任林墩站“特邀调解员”,探索成立了外来务工调解队,形成极有特色的“老乡劝老乡”调解新路子,使群众力量成为工作助力,为辖区企业化解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司法矛盾,优化企业法治环境,增强企业“免疫力”和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切实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完善功能 精准服务
“你们不用担心,通过多方检测和清洁工的病情了解,贵公司的环境无任何因素可致员工患与清洁工相似的癌症,故该清洁工的癌症不是职业病造成的,不属于工伤范畴!放心!”近日,长泰县司法局联合法律服务团经过一周的调查取证,终于解决了辖区某电子公司的后顾之忧。
长泰县司法局到天星陶瓷开展“法治体检”
“我们平均每两个月会联合辖区乡镇党委政府、法律服务团等人员为企业开展一次法治讲座,并对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用以了解企业在近期生产生活中是否出现相关难题!”长泰县司法局副局长林雅玲告诉记者,“该电子公司在‘问卷调查’时向我们反映后,我们在第一时间对该公司进行介入调查,才能及时解决该公司的这一‘心病’。”
在开发区开展“法律进企业”普法专题讲座
近年来,为保障辖区企业劳动关系和谐,长泰县司法局平均每个月对辖区企业进行一次“法治体检”、“法律进企业”活动,突出对企业管理人员、企业职工和农民工为重点对象的普法宣传教育,为企业提供点单式服务;还定期开展涉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指导成立总商会、总工会、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劳动人事争议等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辖区多家企业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实现现场受理、现场立案、现场分流、分工协作的解决机制;组织开展农民工维权、法律援助、现场法律咨询、调解矛盾纠纷等活动,促进规范施工、规范用工,形成和谐劳动关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本报记者 黄杰 通讯员 黄秋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