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法草案进入三审
来源:福建省司法厅 时间:2019-12-23 14:51

  

  中国人大网讯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赵祯祺12月23日北京报道:12月23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将对社区矫正法草案进行三审。(摄影/赵祯祺) 

  

  社区矫正法草案:使用电子定位不得超过3个月

  法制网讯  12月23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社区矫正法草案,进一步明确了社区矫正机构使用电子定位的适用情形。草案规定,使用电子定位方法的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不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及时解除;对于期限届满后,经评估仍有必要继续使用的,经过批准,期限可以延长,每次不得超过三个月。草案同时增加两种电子定位的适用情形:拒不按照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被给予警告的;拟提请撤销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的。(记者白阳)  来源: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

   

  社区矫正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拟规定电子定位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

  □ 法制日报记者 朱宁宁

  社区矫正法草案今天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这是该草案第三次提请审议。相比此前,草案三审稿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我国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的进步,较好地回应了当前社区矫正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顶层设计上兼顾了原则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草案三审稿对社区矫正工作原则和目标作了完善,增加体现“分类管理、个别矫正”的规定。考虑到“消除社区矫正对象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是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社区矫正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草案三审稿增加“有针对性地”作为限定条件,使表述更为准确。同时,草案还在多方面进行了修改完善。

   增加内容体现权利义务相对应

  草案二审稿规定社区矫正工作应当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对避免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作了规定。

  为了体现权利义务相对应,草案三审稿又进一步进行了完善,以便于准确把握和操作。草案规定,社区矫正对象应当依法接受社区矫正,服从监督管理。同时,草案规定,社区矫正的措施和方法应当避免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完善有关电子定位相关规定

  草案二审稿对社区矫正机构使用电子定位的条件和程序作了规定。

  对此,有部门建议进一步扩大可以适用电子定位的情形;有的常委会委员、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提出,使用电子定位应当慎重,建议进一步明确使用的条件、批准程序和期限。

  草案三审稿吸收了相关意见,将“经过批准”明确为“经县级司法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同时增加规定“使用电子定位方法的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不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及时解除;对于期限届满后,经评估仍有必要继续使用的,经过批准,期限可以延长,每次不得超过三个月”。

  此外,根据监督管理需要,草案三审稿增加两种可以使用电子定位的情形:一是,“拒不按照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被给予警告的”;二是,“拟提请撤销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的”。

  与刑诉法现有规定做好衔接

  草案二审稿规定,被提请撤销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可能逃跑或者可能发生社会危险的,社区矫正机构可以提请人民法院决定“先行拘留”。

  对于这一规定,有的常委会委员、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提出,为保证撤销缓刑、假释程序的顺利进行,对这部分人员中有可能逃跑或者可能发生社会危险的,采取强制措施是必要的。但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采取的强制措施有逮捕、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没有拘留。建议将“先行拘留”修改为“逮捕”,作为可以采取逮捕措施的一种专门情形,更有利于与刑事诉讼法现有规定衔接。

  据此,草案三审稿规定,被提请撤销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可能逃跑或者可能发生社会危险的,社区矫正机构可以在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的同时,提请人民法院决定对其予以逮捕。人民法院应当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是否逮捕的决定。决定逮捕的,由公安机关执行。逮捕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本报北京12月23日讯  

  

  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社区矫正法草案有委员建议

  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机构人员职责等规定

  中国人大网12月25日讯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今天分组审议社区矫正法草案。委员们认为,草案三审稿内容更加全面,体例更加规范,回应了当前社区矫正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些突出问题,较好地处理了社区矫正法与刑法、刑诉法之间的关系。草案基本成熟,建议予以通过。审议中,一些委员在发言中对有关社区矫正机构、人员和职责等规定提出了完善意见。

  邓丽委员建议草案增加人民团体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内容。“人民团体不同于社会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是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因此有必要让人民团体,比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代表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当中,发挥积极作用。”

  王教成委员则建议在法律责任章节中,对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比如,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参加社区矫正时索取、收受财物,或泄露工作秘密相关保密信息时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吴月委员建议草案增加一定情形下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的免责机制。如社区矫正工作者基本履行了监管职责,社区服刑人员偶发性犯罪的,社区矫正在开展集中教育、社区服务等过程中,有社区服刑人员突发疾病或发生意外事件等情形下的免责。(记者朱宁宁)来源:法制日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