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富华(中)入户走访调解。
福建日报4月25日讯 本报全媒体记者 戴敏 通讯员 黄水林文/图 “要不是邹所长的耐心解说化解了我的心结,让我悬崖勒马,我真可能铸下大错。”23日,连城县庙前镇水北村新释“两劳”人员吴某生感激地说。
前不久,庙前司法所所长邹富华得知刚释放回来的“两劳”人员吴某生,因服刑期间母亲病逝、妻子改嫁,心情十分沮丧。邹富华认真做吴某生的安抚工作,及时化解了他的心结。
在庙前镇,邹富华是有名的“金牌和事佬”,大小事纠纷,他几乎都能妥善解决。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近年来他荣获了“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全国模范司法所所长”等多项荣誉。
“爱管闲事”的调解能手
2002年,邹富华调任庙前镇司法所工作,同时担任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他的调解生涯自此开始。
上班第一天,他在笔记本上列出自己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三大优势:有群众工作经验;工作胆大心细,为人公平正义;喜欢和群众打交道,有爱管“闲事”的工作热情。
但化解矛盾纠纷的复杂琐碎程度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执着的他跑书店、查资料、学法律,遇到棘手问题,他向书本求答案,向老调解员请教。一定要把问题搞明白才罢休,调解一件纠纷往返10多趟也毫无怨言。慢慢地,邹富华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2006年的一天,庙前镇水北村发生一起交通意外死亡事件,死者家属要求村委会承担赔偿责任。邹富华接到报案后,火速赶往水北村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原来,水北村一辆龙马车义务为水北村委会拉沙时在河中打滑不能动弹。车主请求村支部书记(也是附近煤业公司负责人)派人施救,村支部书记便派其公司职工罗某带水北砖厂铲车前往将龙马车拖出。施救之后,罗某乘坐铲车返回途中不幸发生翻车事故,被铲车压死。然而关于赔偿问题,村委会、砖厂、煤业公司三方相互“踢皮球”,这才导致家属闹事。
“必须做通村委会、砖厂、煤业公司三方思想工作,向他们阐明利害关系。”邹富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讲法律,三方终于达成了一次性赔偿死者家属21万元的协议,纠纷得到圆满解决。事后,这起案例被省司法厅收录到《福建省人民调解一百例》一书中。
10多年的不断求索和辛勤耕耘,邹富华探索总结出“打造‘四功’(听功、问功、答功、劝功),做到‘五勤’(脚勤、嘴勤、手勤、眼勤、脑勤),学会‘五法’(冷却降温法、褒扬激励法、证据展示法、换位思考法、模糊处理法)”的调解工作原则。他的“调解五法”还被写入“法治连城”的实施意见,他也因此成为当地的“金牌和事佬”。
用心搭建党群“连心桥”
庙前镇是连城县的经济重镇,邹富华积极帮助协调解决涉及征地补偿、企业用地等问题,几年下来,他化解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周边村民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纠纷达180多起,基本实现群众零上访,为政府排了忧,为群众解了难,保证了入驻企业用地所需。
10多年来,邹富华调解的各类矛盾纠纷成功率达98%以上;防止群体性矛盾纠纷30多件,无一当事人反悔,无一被法院撤销变更,全镇实现零上访。
“是邹所长帮我重获新生。”说起邹富华,家住庙上村的服刑人员江某话语中透出满满的感激。
江某曾被判无期徒刑。20多年后,因病假释,此时的他已年近七旬,体弱多病。在这期间,妻子去世,两个孩子不愿意接受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邹富华一边自己出钱为其买药治病,一边找江某儿子做思想工作,最终使他的儿子迈过心中的坎,愿意接受自己的父亲。如今的江某不仅身体状况有了好转,还找了份看工地的工作。
“调解好不好,关键看引导。其实有的纠纷并不复杂,但处理不好就会埋下隐患。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才能将矛盾调解到位。”多年来,邹富华在调解群众矛盾纠纷上下足了功夫。只要有来访群众反映问题,他再忙也会停下手中的活儿,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不厌其烦地进行答复、调解。
除了做好司法行政和挂村包组工作外,邹富华还承担了繁重的政府中心工作。工作之余,他基本上顾不上80公里以外的家。10多年来,他不能为妻子分忧,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甚至父亲去世时,也因为突发的重大纠纷没能送最后一程。
凭着一颗公平正义之心、爱民之心、奉献之心和对党的忠心,邹富华深得当地老百姓的信任,为党和群众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