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宁德市生态环境局紧扣基层行政执法专项整治要求,聚焦规范涉企检查与精准监管,以“科技赋能监管、服务优化减负”为主线,创新推出自动监控规范化、数据预警、水电“双轨”监管等六大举措,推动执法工作从“传统监管”向“智慧服务”转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企业发展与执法规范的“三方共赢”。
一、科技赋能监管:构建“非现场+精准化”执法新格局
(一)率先规范自动监控,实现“全面数据管污”
在全省率先突破固定污染源监管瓶颈,一方面将全市 188 家重点企业、333个关键点位全部纳入自动监控管理平台,整合用电、用能、视频等生产治理设施工况数据,实时掌握企业治污设备开停状态与污染排放情况,做到“治污效果可查、异常数据可溯”;另一方面出台《宁德市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明确执法人员非现场监管流程,对发现的异常数据线索,优先通过电子工单提醒企业主动整改,仅对确需现场核查的问题精准介入。2025年以来,累计审核报备信息 13.2万余件,下发异常处理电子工单102 件,办结省级督办单15件。如福鼎生态环境局通过平台监测发现福建汇得新材料有限公司排放总量即将告警,提前上门开展“问诊式”帮扶,指导企业通过项目改造化解超排风险,避免经济损失与行政处罚。
(二)强化装备精准探污,破解 “隐蔽排污难题”
针对宁德山区、海域监管难度大的特点,构建“数字化 + 科技装备”立体执法模式:配备无人机、PID 检测仪、热成像仪等先进设备,对藏于密林沟壑的畜禽养殖场实施精准监测。其中,无人机结合热成像仪可捕捉排污口温度差异,
高清摄像头能记录夜间偷排行为。如屏南生态环境局利用该模式,精准发现某养猪场通过荒漠地边沟偷排污水至小溪的违法行为,解决了传统巡查“看得见管不着”的痛点。
(三)创新水电“双轨”监管,做到“减频不减效”
围绕水电站与建设项目两大重点领域,推出“线上+线下”双轨监管机制:在水电站监管中,全省率先制定《宁德市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监督检查优化提升方案》,依托水电站下泄流量在线监控系统实现“线上”全覆盖,结合双随机抽查开展实地核查,现场检查频次减少近70%;在建设项目监管中,结合实际监管需求优化报告书类项目抽查频次,将报告书类项目年度检查频次缩减约50%,并利用全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信息系统、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等监管平台开展非现场检查作为全链条环境监管工作的有机补充,既保障项目建设进展跟进及时,也有效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
二、服务优化减负:打造“包容+靠前”执法新生态
(一)数据预警远程监管,减少“扰企式”检查
依托福建省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管平台的“报警监控”功能,对全市40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开展常态化远程监管,通过充分运用平台数据筛查OBD检测造假、替车替检、改变关键条件检测、擅自改变检测方法等违规线索,有效提升了检查精度、减少了检查频次,降低了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同时,在案件复查和后督察过程中,借助平台数据对企业整改落实情况实施“非现场执法”,进一步提升了案件查办效率,实现了行政效率与助企纾困的有机统一。此外,宁德市还通过制定《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OBD检测执法指南》等举措,明确机动车检验机构OBD现场检查的工作程序、主要内容、检查要点、违法情形及相关依据,为细化检验机构检查流程、精准高效开展乱象整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给予“容错纠错”空间
2025年1月,印发了《宁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宁德市生态环境系统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的通知》(宁市环规〔2025〕1号),进一步优化完善“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情形,适当给予企业容错纠错空间。2025年以来,全市已对5起违法行为轻微案件做出不予处罚决定,免除罚款191.07万余元,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将全市167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通过福建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管理平台以及无人机、视频监控等非现场检查方式对清单内企业开展检查,减少正面清单企业双随机现场检查频次,有效提高了执法精度和效率。
(三)应约帮扶预约执法,推动“前端服务”见效
2025年7月,在官网发布《企有所需、我有所为、无事不扰、有单必接 ——宁德市生态环境局“应约帮扶、预约执法”功能新上线!》的通知,推出“应约帮扶、预约执法”新机制。企业通过政务平台一键提交需求,执法部门及时响应并提供“环保体检+合规指导”套餐服务,实现监管环节从“末端执法”向“前端服务”延伸。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应约帮扶工作5场次,涵盖项目前期环评审批手续、项目主体工程及环保设施建设进度、企业常规全流程环保帮扶指导等方面,企业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宁德市生态环境领域以基层行政执法专项整治为抓手,既通过智慧手段提升了监管精度,又以包容服务减轻了企业负担,逐步实现“执法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生态有保障”。下一步,将继续活用大数据、智能预警等技术新手段,完善“应约帮扶”长效机制,推动“智慧服务”转型升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