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品牌创建|福籽同心爱中华 法治绘就畲乡景
来源:三明司法 时间:2023-11-07 17:20

  近年来,永安市司法局始终坚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以增进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主要内容,结合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司法行政的日常工作中,为当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司法力量。

  打造“畲汉”双语司法所 提升服务促和谐。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是福建省 19 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三明市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人口 1.91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 6700 多人,占总人口的 35%以上。永安市司法局根据这一实际,选派通晓“畲(当地畲族方言)汉”双语司法所长,打造“畲汉”双语司法所,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和法律服务等基层司法业务工作全过程。

近年来,青水司法所不断探索司法服务管理方式、拓宽司法服务渠道,打造双语调解室、双语心理疏导室、双语矫正室、双语安置帮教室等,持续增强服务少数民族群众能力,打破当地部分少数民族老年人语言障碍,打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 ,提供更专业、更便捷、更高效的法律服务。 

  创建“畲长老”乡贤调解室 乡村共画同心圆。将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脉搏”,发扬“枫桥经验”,不断规范完善乡村两级调委会建设,邀请了一批返乡企业家、退休老干部、有威望、情况熟的乡贤,组建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群众信任的乡贤调解队伍,创建了“畲长老”乡贤调解室,带领21个村级调委会、25名调解员,以每个村的服务管理范围为半径,紧紧围绕群众所需所盼,发挥情况熟、经验丰富等调解优势,将人民调解的 “触角”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将村级调委会打造成团结服务各族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发挥“群众有纠纷,马上就调解”工作作风,提升了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今年以来,“畲长老”乡贤调解员参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0余起,铸牢了矛盾纠纷化解“第一道防线”,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切实把群众的矛盾化解在家门口,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法治环境。

  组建“畲姑婆”普法小分队 精准普法“半边天”。结合工作实际,精心组建服务热情高、时间足、情况明的“畲姑婆”普法小分队。“谁家娶妻”“谁家生子”“谁家盖房”…… “畲姑婆”普法小分队总是能第一时间知道,根据具体情况准备相关普法材料、普法用品,精准地将群众所需的法送到家门口,成为群众口中的法律字典。在青水畲族乡境内,无论清晨河边、午休树下、傍晚广场、夜间院子……总能看到一群拿着普法宣传单、普法用品,不厌其烦、不知疲惫的讲解法规法条、法律知识的“畲姑婆”普法员,畲乡处处充满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畲姑婆”普法小分队。“畲姑婆”普法小分队结合“法律七进”及法律进家庭“九个一”活动,开展“蒲公英”普法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们远离“吸烟、饮酒、旷课、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沉迷网络,参与赌博、变相赌博,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等不良恶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普法小分队联合永安市农业局、永安市科协、福建农林大学等农业科技部门,开展“蒲公英”农业科技普法活动;联合永安市总院、永安市妇幼保健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开展“健康生活,法律相伴”等“蒲公英”健康普法活动。

  创设畲乡文化社矫品牌 矫人矫心塑新生。为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质量,强化社区矫正对象思想源头建设,远离不良恶习、杜绝违法犯罪活动,帮助矫正对象树牢法律观念,进一步筑牢自我监督管控能力的“防火墙”,青水司法所立足青水畲族乡本地文化,充分挖掘畲族文化法治内涵,打造畲族法治文化社矫品牌。 

  青水司法所用生动、浅显易懂的当地方言,详细讲解“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六个互相”等一揽子民族政策以及当地畲汉民族团结一家亲故事,让社矫对象从思想上、从源头上矫正,自觉服从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自觉抵制违法犯罪,重塑人生,走向未来。 

  今年以来,组织开展“传承畲族歌言家规族训,助力社区矫正修心正行”“畲寨特色文化墙推进社区矫正从矫行到矫心”“发挥文化改造功能,推动社区矫正对象法律素养和道德修养双提升”“家门口的传统技艺培训,为社区矫正工作贡献畲乡样板”等民族团结特色主题系类教育活动8场次。 

  下一步,永安市司法局将结合本地实际,着力推进特色亮点工作扎实开展,为永安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为永安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司法行政力量。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